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公司新闻

俄罗斯占据这么大的领土面积的历史根源?

俄罗斯,寒风吹彻的老毛子。

1700万平方公里,比国土面积世界第二的加拿大多一个澳大利亚。

从东到西长1万多公里。由于跨越的时区太多,高考的时候,西部的同学有充分的时间在考前上网浏览东部考生发布的试题。

这1700万平方公里肯定不是充话费的送的。


俄罗斯的扩张动力,源于恐惧

现代俄罗斯的雏形,诞生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即以基辅(现乌克兰首都)为首都的古罗斯国家。


这时候的地球,主角是东方的唐帝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欧洲的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


基辅罗斯只是一个内陆小国,四面受敌。这一带是广袤的平原,几乎没有自然屏障,列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于是,俄罗斯人经常受到来自北方的瑞典、西方的日耳曼骑士团以及立陶宛的侵扰。


到12世纪,蒙古人占领了基辅罗斯地区,四分五裂的各个罗斯公国不得不向如日中天的蒙古人俯首称臣,交税纳贡,同时俄罗斯人也总结了历史教训:土地少就要挨打。既然无险可守,就用进攻性的扩张来御敌于国门之外。


13世纪,蒙古人册封的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逐步兼并其他罗斯诸公国,最终推翻了蒙古政权,统一了俄罗斯。16世纪末,俄罗斯领土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统一大业完成后,莫斯科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而这种基于传统安全危机的扩张也深受蒙古人作风的影响,伊凡四世视自己为金帐汗的自然继承人,启用“沙皇”称号,在之后的300多年间,历代沙皇无不以扩大版图为既定政策,向西向东不断蚕食周边领土,以求扩张到天然地理边疆为止。


而俄罗斯在不断地对外扩张中又形成了一个悖论: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安全,但扩张的结果却增加了新的不安全因素,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扩张……


变大的俄罗斯遭受西方白眼

在东西方,俄罗斯奋进的路线是大不一样的。莫斯科攻下相邻的汗国后,消除了来自东边的潜在威胁,并得以进入西伯利亚。它在东边的大幅扩张可以说不怎么费力,是一个官民一致东进的过程:在精神上,俄罗斯民族在自己的宗教中发展出了救世主义,他们坚信只有他们对上帝虔诚,并负载起了拯救欧洲和世界的使命,东正教也就成为了服务于帝国无止境扩张的工具;而在现实问题上,恶劣的农业条件让俄罗斯农民不断往东迁移,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同时也为了躲避官家的赋税。

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农民、商队和探险家,一起指引着政府一直到了大陆东边的天然边疆。


和基本没有对手的荒芜东部相比,俄罗斯在西边的扩张就没那么顺风顺水了,每推进一步都是艰难缠斗的结果。西边几个方位分别有波兰、瑞典和土耳其等完全有能力灭掉俄罗斯的大国,让俄罗斯感觉到十分不安全。俄罗斯与土耳其打打和和三百年,波兰则作为东欧霸主和俄罗斯斗了差不过五百年,几乎让俄罗斯亡国灭种。


除此之外,俄罗斯和西方的对抗很大一部分还源于它在欧洲的边缘尴尬地位。


在蒙古人的铁蹄下,欧洲各国并不清楚有俄罗斯的存在,15世纪末欧洲人才惊讶地看到,在不知怎么的几十年中欧洲东部冒出了一个这么大的俄罗斯。


蒙古这些年的统治隔断了俄罗斯和西欧的来往,也拉大了两者的文化差异,比如当时俄国沿承了“叩头礼”等外交礼节,引起西方政治家的猜疑,被视为“异类”。至于11世纪东正教与天主教互相开除教籍,更导致了俄罗斯与欧洲在意识形态上的分裂。


而蒙古占领时期,正是西方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文艺复兴如火如荼,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接踵而至。相比之下,俄罗斯则在“野蛮化”,错过了两个多世纪的黄金时间。


统一后的俄罗斯,在地理上远离世界经济两大中心——地中海和大西洋,进入世界主要贸易干线的通道一直动荡不安。欧洲各国试图阻断任何技术进入俄罗斯扩充其军事力量,认为“莫斯科人是天下一切自由的敌人”,遏阻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任他们保持“野蛮和无知状态”。


严峻的形势让俄罗斯对外扩张的需求从要有陆地,变成了要有水,要获得去往外部海峡的温暖出海口。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花了21年打败了拥有强大海军的瑞典,抢占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打开了通往西欧的窗户。瑞典经此一战也彻底退出大国行列,变为一个和平的小国。


后世沙皇无不秉承彼得一世的意志,急功近利地把扩张当成国家强大的手段,也是国家的目的。


19世纪,为了获得远东地区的不冻港,并阻止日本吞并附近地盘对自己造成威胁,俄国筹划了一个野心巨大的“黄俄罗斯计划”:从新疆昆仑山的乔戈里峰到东北的海参崴画一条线,以北全部纳入俄罗斯的版图,成为所谓的“黄俄罗斯”。

黄俄罗斯计划包括了今天的大部分新疆地区、几乎整个东北三省,以及几乎一半的内蒙古。


这个计划差一点就部分实现了。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早就蠢蠢欲动的沙俄立即出兵,强行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拒不归还达五年之久。


不过,俄罗斯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以及后来的十月革命,“黄俄罗斯”计划才宣告破产。也正因为如此,铁岭还是铁岭,长春还是长春,没有被改名为“XXX斯克”,或者“圣XX堡”。


日本学者渡边千春在20世纪初做了统计:从16世纪开始的4个世纪中,俄国以每日平均占领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这样的扩张领土,世界历史上除英帝国外,没有一国可相比。1852年,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写道:“俄罗斯这个帝国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它那想把整个欧洲变成斯拉夫族、尤其是这个族的唯一强有力的部分即俄罗斯人的领土的野心。……过去一百五十年来,这个帝国在它所进行的每次战争中不仅从未失掉领土,而且总是获得领土。


就这样,从第一代沙皇伊万四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300年间俄国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28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殖民帝国


到1914年,沙皇俄国的版图已相当辽阔,北起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西南至比萨拉比亚,南部达到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



对一个崛起的国家而言,扩张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是它的本能。但为什么欧洲列强也曾经建立庞大的殖民地,而只有俄罗斯成为一个国土面积骇人的大帝国呢?


欧洲各殖民帝国尽管也曾经建立过“日不落帝国”,但是他们的扩张和俄罗斯的扩张有本质的区别。


欧洲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动力,主要来自贸易,他们更倾向于在殖民地进行低成本的、有限的统治:只要能够进行有利可图的贸易,就犯不着把它变成殖民地;只要殖民地能够提供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就没有必要让它彻底成为白人的国土。


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大帝国,它的扩张目标则更加直接、血腥:将所有俄罗斯能抵达的地方,变成俄罗斯的土地;将所有土地上的资源,都直接变成俄罗斯的资源。


所以,资本主义帝国扩张的时候,一般只会在殖民地建立管理的官僚机构,而不太热衷于强行改变土著居民的人口、宗教、语言和文化。


英国首任驻印度-孟加拉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以他为代表的英国殖民者主张,必须学习和尊重印度的各种宗教,社会和法律的习俗。他翻译了印度的梵文法典,并将这种本土的法典作为统治手段。


而俄罗斯帝国在拓展的殖民地上,一般会强迫推行俄语、东正教,打压土著的语言和文化,努力向这些地区移民,同时驱赶和屠杀土著居民,使俄罗斯人成为当地的主要人口。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产物。



于是,当二十世纪世界民族独立的潮流开始,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纷纷摆脱了“有限的统治”,获得独立;而俄罗斯的殖民地,已经没有人会发出要求独立的声音。


几个世纪来,俄罗斯一直把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和领土的广大等同起来,而它也比其他国家更看重领土对安全的意义,发展出俄罗斯独有的地缘安全观。


这种强权逻辑指挥下的扩张也被苏联继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面临德国东进的威胁,苏联做出的反应是以武力威胁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兼并了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大片土地。


直到今天,你依然发现俄罗斯为了地缘安全这件事,敢于孤注一掷,跟西方国家掀桌子。


老毛子有一首军歌,叫《普列奥布拉斯基团进行曲》,歌词的第一句就是“让瑞典和土耳其记住我们”,直到现在红场阅兵中这首歌的乐曲还会以背景音出场,和苏联的坦克和原子弹一起,让西方闻风丧胆。



参考资料:

张昊琦,《俄罗斯帝国思想初探》,知识产权出版,2012.1.1

沈影,《苏联领土扩张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范建中、吕磊;《15-19世纪帝俄扩张的动因和特点》,俄罗斯研究,2005年04期

是俄国伙同大清国地图开疆的产物。

答案里有人提到的《俄国历史地图》手头刚好有一本,正好把相关的地图扫描一下

一直到17世纪,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实际上只占据了沿海、沿河的一些孤立的居民点,相互联系只能依靠鄂毕、叶尼塞、勒拿、科雷马等河流及其支流的水路交通,在水系之间距离较短的地方才通过陆路转运。实际能够控制的面积,相对于整个广袤的西伯利亚而言,只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居民点,到现在都没什么人,比如说楚科奇自治区的首府阿纳德尔,现在只是个1万多人的小镇,那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在这片广阔的地区,实际上只存在着两个主权国家,一个是俄国,另一个就是大清国。结果两家不打不相识,在尼布楚把地图一画,国境线以北的所有土地就成了合法有效的俄罗斯领土了。当然,中国也不亏,将一些同样不能有效控制的,至多算是“势力范围”的地方,变成了合法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承认的领土了。

吸收了西方的先机技术,保留了封建扩张的本性,在落后的东方民族面前扩张和战争机器简直是无往不利。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领土最多的国家,其陆地面积为1700万平方公里是排名第二的加拿大的近两倍。而在苏联时期,其国土面积最大有2200万平方公里之巨。

俄罗斯为什么有如此辽阔的领土?这是因为其在近代时期积极开拓北亚、中亚,蚕食亚洲,才使得俄罗斯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级大国。

不过,在这段历史中有个奇怪现象:这时期,欧洲有实力的国家都致力于对外扩张,瓜分世界。只是大家的扩张方式不尽相同。欧洲国家的扩张方式以发展殖民地为主,他们虽然掠夺领土,但保留了殖民地的自主权,并未对领土直接管辖。

不过,俄罗斯没有走这个路子。俄罗斯的对外扩张是将领土直接归于自己囊中。

俄罗斯为什么会如此不同于其他欧洲列强呢?云石君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最直接的原因是紧密的地缘关系。大航海时代来临,欧洲列强积极向全世界扩张,而其扩张方向集中在欧洲以外的新大陆和亚非等地。


?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第一,这些国家大多位于西欧,直面大西洋,在拥有征服海洋的能力后,它们可以以海为路,便捷的控制世界。第二,新大陆和亚非地区幅员辽阔,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有极大的收益。

而俄罗斯则不同。俄罗斯所处的东欧板块气候严寒,开发较晚,实力无法与西欧列强相比,再加上其只能由两个战略通道(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通向大西洋,更严重的是战略通道的咽喉要地被欧洲其他强国掌控。这严重限制了俄罗斯,使其无法与西欧列强进行正面竞争。因此,俄罗斯的扩展方向只有贫瘠的北亚。

不过,这也给了俄罗斯开疆拓土的机遇。虽然北亚的地缘潜力没有新大陆、亚非强,但因俄罗斯的东欧本部与北亚、中亚相连,随着俄罗斯势力的扩展,北亚和中亚与东欧的地缘关系也就逐渐稳固。

西方列强的海外领土的开发价值虽远超北亚和中亚,但海洋的阻断性使殖民地与欧洲本部有着天然的疏离。而这种疏离虽然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弱,但无法完全消除。这天然的疏离让欧洲列强只能用殖民的方式控制海外领土,而无法将其吞并。

不过,俄罗斯仅凭地缘上的自然扩展延伸,是无法有现今的成就。

那俄罗斯是如何崛起扩张的呢?

这得益于工业文明的发展。那时正是人类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俄罗斯因工业在军事实力上远超游牧武装势力。同时,俄罗斯的地缘影响力也因工业发展而能有效辐射到北亚和中亚。

除了有工业的加持外,北亚自身的贫穷也有助于俄罗斯的占领和吞并。就一般规律而言,在开疆拓土时,选择的目标大多会是开发潜力高的地区,毕竟潜力高的区域其开发后带来的收益将是巨大的。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可开发价值高的地区,其自身的地缘实力不会弱。即使入侵者凭借一时的优势占得便宜,但随着板块的持续开发以及地缘实力的释放,该板块的本土地缘势力自然不会接受自己的利益被他人收刮,反抗之心油然而生。本土地缘势力的不断壮大,而入侵者的本部又相距遥远,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本部放弃海外领地的统治。

而北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北亚与东欧本部的地缘关系虽然十分疏离,但北亚太过于贫瘠。而北亚的贫瘠使其没有实力形成自成一体的地缘势力,同时,贫穷的北亚如果没有一个强势板块的支持,甚至无法供应人类的基本生活。这就决定了,北亚不仅没有能力脱离俄罗斯的控制,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摆脱俄罗斯的欲望。

而且,北亚和中亚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为俄罗斯的吞并提供了沃土。俄罗斯在亚洲扩张期间,有资格阻碍它的只有西亚的土耳其和东亚的中国。如果,这两个地缘大国实力够强,不仅会阻碍俄罗斯的扩张,而且其抢占到的领土也会出于博弈以及战略缓冲的需要而不直接吞并,而是改由间接控制。

可问题是,近代时期的中国和土耳其,虽然有足够的地缘实力,但深陷农耕文明,疲于应付西方列强,不仅无力阻碍俄罗斯在亚洲的扩张甚至被俄罗斯吞下部分领土。

而到20世纪,土耳其已经由曾经的一流地缘大国沦为二流国家。至于中国,虽在20世纪末已开始崛起,但此时的俄罗斯已是世界大国,综合国力强悍,中国出于国际形势以及中俄的合作需要,只能吞下苦果。

俄罗斯对亚洲的扩张以及成果的消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工业文明的加持,北亚地缘潜力极弱,周边强势地缘势力衰落。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俄罗斯直接吞并领土,那就是俄罗斯开发亚洲的方式。俄罗斯因亚洲的领土(中亚干旱、北亚严寒)不适合进行农业发展,而改为以资源开采为主。


?这样的方式与西方对殖民地的开发大为不同。西方对殖民地的开发除了资源掠夺,还有全民参与的种植业和工业的建设。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将初级工业转移至亚非拉地区,将它们纳入自身经济循环。在这个金字塔体系中,西方处于顶端,而亚非拉地区则起到底端支撑作用。

而且,这样的经济循环体系也让亚非拉地区得到一定的良性收益。所以,这些地区也成为西方产品的消费市场,使得西方二次受益。

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势必要给当地人更多的主导权来维护这种双向经济模式的稳定。

但中亚、北亚与此不同。俄罗斯的亚洲领土没有条件进行常规工农业的开发,因此俄罗斯也就不需要北亚提供大范围工农业开发的支持。俄罗斯只需要将矿产资源掌握在手,然后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打造几个工业中心,就掌控住了北亚的经济命脉。如此,俄罗斯就不必向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为了繁荣当地经济,或者维稳考虑,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

以上的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俄罗斯有能力将自己的欲望发展为现实,将这广袤领土直接吞入腹中。

不过,俄罗斯东欧本部的体量相较于其在亚洲的领土并不大,再加上在地缘结构上的缺陷——本部位于国土最西端。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除了通过自身的实力来维系国土外,也需要调整政治体制来适应这种特殊国情。

那么,俄罗斯在政治体制上作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给世界格局造成了哪些影响?又给俄罗斯后来的衰亡埋下了什么祸根?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将在下一节为您继续分析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13章——俄罗斯之第八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一是俄罗斯处于一个地理上有利于扩张的地理位置。俄罗斯在欧洲东部,从欧洲地缘来看处于“金角”位置,也就是说俄罗斯和当初的秦国一样,在欧洲只需面对一个方向上的敌人,而波兰德国就成为了四战之地。从亚洲方向看,俄罗斯处于寒带泰加林以北,这条森林屏障有效的减弱了游牧民族对其亚洲殖民据点的侵扰,而我国则在辽西走廊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强力威胁。

二是俄罗斯具有更高的损失忍耐度。俄罗斯为啥被称为熊,熊在英语里与忍受是同义词。熊能够冬眠几个月不吃不喝,俄罗斯人也愿意为胜利付出更高的代价。例如大北方战争持续二十一年,开局大败盟友退出的情况下俄罗斯最终取得胜利;拿破仑入侵就火烧莫斯科;苏德战争几乎打完一代年青人。多数战争中俄军的交换比从来不好看,但依靠韧性和堆资源获取最终胜利。

三是历史上俄罗斯具备双重优势,即面对西方具备规模优势,面对东方具备技术优势。俄罗斯是西方技术向东方扩散的中点,彼得一世亲自化装去荷兰学造船技术,又把首都西迁到濒临波罗的海的彼得堡,因而相比亚洲国家具备了快速吸收引进欧洲先进技术优势。但在今天,俄罗斯面对北约和欧盟,西线不再具备规模优势,在东方崛起后也不再具备技术优势,成为了双重劣势。

四是俄罗斯外交政策始终是进攻主义的。对于任何邻国,俄罗斯只分为“现在可以侵占的”和“将来有机会侵占”的两类。日常签订的边界条约,只是当时状态下的最优解,局势一变就看看能不能再推进一些,在觉得有机会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出手。邻国就像是“千日防贼”,总有吃亏走背字的时候。俄罗斯的庞大面积,也使得它的邻国们联系不便,不好协调防范俄罗斯的统一行动。

五是俄罗斯在扩张上采用实事求是实用主义的态度,适应了各个方向扩张的需要。针对波兰芬兰,采用了沙皇兼任波兰芬兰国王的方式,实际上是邦联制,并相对俄罗斯内地给予一定的差异性政策。为刺激西伯利亚殖民,在西伯利亚不采用欧洲部分的农奴制,引导想获得土地的人移民。发展商业,西伯利亚毛皮贸易长期达到俄国财政收入的一成左右,而亚洲国家基本不能获得农业、牧业税收以外的收入,因而对西伯利亚没有兴趣。

最后,俄罗斯是一个扩张史观的国家。也就是说,一个俄国领袖,即使他在文化兴盛、人民富裕方面取得了再大的成就,但在领土扩张上毫无建树,那他在国内历史上的评价都不会太高。他会被认为是下一个“大帝”的梯子和工具人。俄罗斯的发展观也是武器本位制,经济发展是为强军目标服务,它本身不是目的。斯托雷平曾在改革形势大好的时候说:“给国家二十年,它将变得让你难以想象”,到时一飞冲天,以后随便怎么打,直接困难级变简单级。但俄罗斯怎么可能在形势大好的时候憋住二十年不搞军事呢?历史证明尼古拉二世没有听他的。这是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使然。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