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正当美国准备加息,全世界各国也纷纷选择跟随之际,中国却十分不给“面子”地选择了主动降息。
1月17日,中国央行银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其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并且在政策利率调降影响下,本月(1月20日)新一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有望再次下降。
按照市场分析人士预计,在央行降息的作用下,社融、信贷将进一步放量,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2022年中国经济将迎来“开门红”。
然而,仅是如此而已吗?在美国准备加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加息的情况下,中国进行降息,就不怕导致人民币汇率动荡、资本外流、通胀高企吗?
中国为什么要逆世界“潮流”而动?其中有什么更深的意图,又预示着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众所周知,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美国失败的“防疫”政策不仅加剧了供应链“打结”、产业空心化的现状,并且一味地美元“放水”也早已令整个国家债台高筑,资本市场“水漫为患”。
其实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就一直没能解决金融一家独大,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的问题。美国更多地是在用滥发美元的方法,维系着资本市场的繁荣。
如今这场游戏终于快走到了尽头。供应链的严重“打结”,抽走了市场信心最后一根支柱,威胁着泡沫化的金融市场。通胀正在如同一个快速扩大的黑洞,吞噬着整个美国经济。
最明显的就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上升,1月18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大涨8.94个基点至1.880%,盘中涨幅一度达到近10个基点,再创两年来的最高水平。两周多的时间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累计上涨了约37个基点。
停止QE,加息提速,叠加缩表,将缩减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威胁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美国吹响了美元紧缩的集结号,目的在于加速海外美元回流,而新兴市场将面临货币大考。
而面对通胀、供应链“打结”的经济问题,美国的政策思路和西医差不多,就是吃消炎药、打激素,不是去解决产生问题的“病根”,仅仅寄希望于货币的“放水”“抽水”来推迟和转嫁危机。
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政策思路上,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选择加息、中国选择降息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资本市场。在2008年之后,同样是面对金融空转、面对资本价格的虚高,中国遵循的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尤其是2015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压杠杆”“去库存”“补短板”“保实体”,以及“房住不炒”的措施。可以说早在多年之前中国就已经脱离了美国的政策套路。
然而,究竟谁对谁错、孰优孰劣,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此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似乎已经给出答案。美国经济在全球供应链“打结”之后表现得混乱不堪,而中国却取得了抗击疫情的成功,中国经济也得以快速恢复。
如果试想在2012年之后中国没有对国家行政进行重大调整,2015年之后没有对金融体系进行整顿,没有打击“影子银行”“压杠杆”,没有进行房地产调控,更没有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那么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在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是否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一切都不敢想象。
而如今,中国不仅早已成为了世界工厂,而且一跃成为了全球供应链的枢纽和全球经济的支柱。2021年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不降反涨,而且是快速增加。
2021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9.1万亿元,增长21.4%;全年吸收外资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近三分之二的美资企业、59%的欧资企业和36.6%的日资企业计划扩大在华投资。2021年中国GDP也实现8.1%的惊人增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等高科技产业的增长分别达到145.6%、44.9%、33.3%、22.3%。
世界已经认识到,几年、十几年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代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事实证明中国的道路和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的决策者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根本——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这也是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选择跟随美国加息的时候,中国偏偏选择降息的根本原因。
中国并不太担心降息之后国际热钱会抽离中国资本市场,不担心中国资本会转投美国。尽管随着中美利差的缩小,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出现动荡,资本外流情况也可能会发生,但是更多的、更健康的长期投资、产业投资还是会选择中国,而那些擅长投机的“聪明钱”还是到美国去对中国更加有利。
更何况中国并不缺乏资本,而是缺乏真正的核心科技。中国当然希望继续扩大在成功控制疫情之后形成的战略机遇,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产业、更多的创业人才来中国落户。
就像美国的电动汽车企业,特斯拉来华建厂一样,只要有技术、只要有好的产品,中国来者不拒,不仅给政策、给土地,还提供利息更低的贷款。
而美国、欧洲要想真正恢复产业、加速投资可能还需要先度过眼下的通胀和加息周期。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全球科技产业竞争预期中,目前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中国必须加速全球优秀资源向中国的汇聚,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投资。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的缓解,全球供应链对于中国的依赖也正在减弱,出口从2021年三、四季度以来已经出现了增速下滑的情况。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周围国家竞争,中国贸易顺差的极盛很难维持。
中国必须对2022年国际市场的变化“未雨绸缪”,因此在政府推出万亿元规模的基建计划、提前释放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之外,央行采取降息政策,以加大信贷规模、降低社融成本也就同时成了必然之选。
尽管中国央行也知道,降息有可能会刺激物价、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降息也是中国经济在面临更大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
尤其是在房地产经济,作为货币“放大器”已经减速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可能面临进一步紧缩。
在政策严控下,房地产商们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通过少量的自有资金,去撬动巨大的银行信贷。在恒大爆雷之后,“房价必涨”“政府兜底”的幻境也已经被打破。
再加之房地产中介、二手房交易的规范,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据联通,从交易、收入、税收、征信、银行账户、支付体系,以及司法、行政的数据信息将逐步打通,围绕整个房地产经济的全部资金链也都将处于严格监管状态。
如果在2022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回归“房住不炒”,房价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那么房地产商提高周转率的希望可能再次破灭。
降息只是有助于缓解房地产的流动性压力,但并非为了让它们继续加杠杠走过去的老路,即降息是为了房地产实现“软着路”而非再次扩张。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负债和家庭房产按揭抵押贷款的规模就已经占到社会总融资规模的40%以上。2021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已达52.2万亿元,仅2021年四季度房地产贷款就新增7734亿元。
因此对房地产市场而言,降息同样是未雨绸缪。在2022年中国经济逐步减少对房地产依赖的情况下,必须从其他渠道为经济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才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2022年,即使面对再多短期的困难和外部冲击,中国绝不会放弃通过巨大付出才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绝不会放过这个战略机遇,更不会放弃通过多年改革才刚刚取得的经济结构转机。
在美国准备加息的情况下,中国进行降息,这不仅是中国维持经济稳定的必要措施,更应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投资机遇和战略定力。在2022年中国经济既要补足短板、应对冲击,同时更要迎难而上,突破瓶颈。
公司名称: 亚游-亚游娱乐-注册登录站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