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工业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
发达国家的定义是相对的,有发达国家就会有落后国家。
可以看看发展中国家里捷克,爱沙尼亚这类离发达国家门槛很近的国家。他们相同的因素是离市场的距离,本身就有工业的基础。通过融入欧盟的经济,发展自身的经济产业,从而踏入发达国家的门槛。但是捷克,爱沙尼亚本身就是苏联的制造业重镇,捷克更是在20世纪初就是奥匈帝国的工业重镇,两国是东欧精华所在。同样的例子还有立陶宛,拉脱维亚。这些国家即使脱离了苏联体系,凭借着自身的底子在欧洲也能混得开。前提是政治上稳定。
而马来西亚并没有上述国家的本钱,空有一地资源也无处使用。也不能从别处吸取养分,就不可能成长起来并逆流而上成为经济链里的上游玩家,就无法成为发达国家。
去看一看马来西亚周边有没有欧盟这样庞大的市场,马来西亚周边的国家除了一个新加坡之外有哪个能让他吸取养分的?新加坡的体量太小也不足以让4-5倍体量于他的马来西亚获得养分成长为上游玩家。
中国也不是马来西亚的贵人,马来西亚能做的,中国也能做,中国能做的也不会让给马来西亚做。中国需要马来西亚做的其实从中马贸易中就能看出。不外乎原材料产地,初级加工工厂,机电代加工工厂。就这些。
2014年,马来西亚主要出口商品构成。
2016年马来西亚主要出口商品构成。
主要出口商品的种类咋一看就是发达国家的样子。但是为什么马来西亚只是一个在1万美元人均上上下下的国家呢?
原因就是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发展自己的中高端产业,发展自己的品牌,并掌握上游高附加值产业。
同病相怜的还有墨西哥,人均和马来西亚差不多,也是在1万美元上上下下的。
这是墨西哥2016年主要出口商品构成。
https://atlas.media.mit.edu/pt/ 图表来源自OEC。支持中文,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发现没有,墨西哥和马来西亚都在为别人打工,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掌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本土的品牌走不出去,因为根本没有竞争力。墨西哥是北美汽车代工厂,也是北美的家电代工厂,零件加工厂。
其实马来西亚是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一员,有晶圆厂,有封装厂。但是业界近年来关闭落后制程晶圆厂的举动对马来西亚半导体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马来西亚自己又没有能力发展半导体产业,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打工出卖劳动力的角色。主要就是自身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撑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周边又没有像欧盟之于捷克的庞大市场,可以分摊中游的产业。比如捷克可以依靠德国的汽车工业分摊到德国不想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活,比如汽车零件开发和制造,中低端汽车整车的开发和制造。如今的捷克开始进入航空工业领域施展手脚。
其实马来西亚和波兰的情况有一些相似,都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制造业相对制造业强国较弱。但是波兰由于苏联体系的原因,一直是苏联体系制造业的上游,比如电子计算机产业,苏联体系解体后对新兴产业的接收和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例如以开发游戏《巫师》系列为代表的波兰电子游戏产业。这类新兴产业有着非常高的附加值是波兰和马来西亚不一样的地方这属于苏联遗产。苏联体系遗产除了计算机方面还有高附加值重工业,如燃气轮机,内燃机,引擎零件,重型工程机械等。波兰的化学工业也值得一提,波兰的化学工业出口是仅次于机电,汽车,金属冶炼之后的第四大出口品类。背靠欧盟,坐拥苏联体系遗产,价廉优质的劳动力,这是波兰成为发达国家底气。
但是上述国家所拥有的地缘条件,历史条件,基础条件是马来西亚所不具备的。
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地缘条件的因素。制造业发展必须得有市场,没有足够的市场是无法循环发展的。也就缺乏了掌握产业链重要节点的动力和机会。不能掌握制造业产业链重要节点的制造业怎么能够称之为强大的制造业。没有强大的制造业谈何发展第三产业,又谈何成为发达国家?
事实上,在问有没有可能之前,要问另一个问题,马来西亚想不想?
如果这个问题放在80年代-90年代中期,肯定是想的。1991年,也就是我呱呱落地的那年,彼时掌政的首相马哈迪提出了宏愿2020(Wawasan 2020),提出2020年马来西亚要在经济,教育,科技,社会等方面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个看起来像吹牛逼的愿景,在当年并非遥不可及的。马来西亚的第一次经济起飞是乘了日本起飞的东风,马哈迪在80年代提出的“向东学习”政策,吸引了大量高水平日资厂落地。直到今天,我家那十八线县城附近的郊区,还存在着夏普庞大的代工厂。1982年,重工业的皇冠明珠,强国的象征-汽车产业在马来西亚开始发展,成立了第一家国产汽车公司普腾(对的,就是之前被吉利收购那家),到了1993年有了第二家小型车公司Perodua,1996年更是收购了英国老牌跑车公司莲花。
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普通家庭富裕起来,能用上高质量的电器,当年那代人结婚都是日牌大三件走起,连吸尘机都要买National的(松下子牌),不少人家都有买两辆车的能力。那时候马来西亚商人是最火红的一群人,1985年嘉里集团的老板郭鹤年与经贸部合资5.3亿兴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也就是现在北京的国贸,还有很多马来西亚商人在厦门和广州大力投资、建厂。
在90年代长大的我,经常要为宏愿2020写作文,但是当时我们深信不疑我们有一天真的会变成发达国家。而社会的发展也一直在佐证我们的猜想,先是建成了世界第一高楼国油双峰塔,然后地铁落成,开始兴建现代化机场KLIA,甚至能玩发达国家才搞得起的F1,举办高规格地区运动会。
民生方面,实现全民12年义务教育,公立大学也几乎免费。全民自动医保,建成了东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医疗体系。马来西亚的医疗水平真的挺不错的,就我家那十八线破县城,不到十万人口,有3家三甲水平的大型综合医院。住房方面,因为地广人稀,原本压力就不大,再加上马哈迪在国家有钱的那段时间,推出了廉价屋计划。由政府牵头兴建加津贴,平均10万左右就能买下一个2室1厅的独栋房子。
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马六甲海峡带来的港口红利,锡矿有利于发展即将到来的半导体时代。原材料丰富,木材油棕应有尽有;气候宜人,没有天灾;交通便利,工人充足,一切似乎都在往很好的方向发展。
上图是1991年马来西亚的GDP增速水平,与韩国和中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那么牛皮吹完了,故事的后半段,当然要讲一些黑暗的部分了,也就是上表中gdp增速突然-7.36的原因。
首先1991年,亚洲经济的火车头日本轰然倒下,连带着一群在后面跟着喝汤的小弟们也严重受影响。当时马来西亚的几大龙头产业,电子、汽车、化工、能源几乎与日本息息相关,比如上面提到的普腾,就采用了大量三菱的技术。老大不发展了,另一个亚洲龙头还在沉睡,小弟自然也迷失了方向,倒是靠着前面积攒下来的老底还够发展几年,所以马来西亚在1991年1997年保持年均8-9%的gdp增速。
现在说起来可能马后炮,但是当时有个非常巨大的隐患,就是马来西亚大部分的工业水平都停留在原料加工,或者电子产品代工的低技术水平里,替代性非常高。当马来西亚失去所谓的人工红利时,很快就被更强更大的中国快速取代。倒是隔壁的新加坡脑子清楚,很早就把发展方向转到金融、药剂、高科技产品的方向,产业升级后才能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997年发生什么事大家都知道了,一个索罗斯干得东南亚国家生活不能自理,马来西亚算是最快站起来打反击战的国家了,马哈迪当时果断锁定马币和美元的汇率,算是勉强稳住了大局。但是在这场金融风暴之后,马来西亚经济还是元气大伤,再加上中国崛起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洪流,外资代工厂纷纷转战长三角珠三角。没钱的政府也没有能力主导产业升级,马来西亚成为发达国家的最好窗口就此关上了。
那么,为什么我要提出,现在马来西亚到底想不想成为发达国家呢?
很多答案都把情绪宣泄在宗教,种族上,我不否认存在类似的社会问题,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跟大方向的制定有关,马来人也不笨,如果可以变成发达国家,大家一起有钱赚,大家一起变富有,何乐而不为?
我个人观察,最大的问题在于,马来西亚的生活条件太好了,已经没有发展的动力。
如果你在马来西亚生活过,我相信你还是会认同,哪怕在经济形势那么严峻的今天,马来西亚人还是过得相对舒服的。
一般认为占最大开销的房子,马来西亚人基本上无压力。房贷少,房租低,居住面积大,而且产权永久,真不行孩子把房子买了搬过去跟爸妈住,也不会觉得挤。
出行基本人手一车,汽油也不贵。
超市里菜米油盐确实在涨,但是跟很多发达国家比,马来西亚人简直天天大鱼大肉了。
教育几乎不用花钱,看病有政府兜底。
唯一可能稍显吃力的就是买奢侈品,但是Iphone还是买得起的,出国旅游一年一次还是可以达成的。马来西亚人天天喊穷,但是比起我在香港和北京看到的普通人,马来西亚人的生活真的过得滋润太多太多。注意,生活品质和绝对财富的累积是一个相对概念,我说的是在马来西亚能用不多的财富买到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不代表马来西亚人会比香港人有钱。
所以马来西亚不发达,who cares?都知道中国现在发展快,机会多,但是别说马来人了,华人愿意来中国闯荡的人也越来越少,尤其我们这一代人,比起上一代,都更愿意待在舒适圈里,而不敢冒险。
这就是症结所在,马来西亚不是发达国家,但是有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以后,就很难再往上走了。比如说如果今天政府跳出来,说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需要把医疗和教育这两大块的预算挪一部分过去。假使能做到干净透明,我估计同意的人也很少,因为你等于是让他们让出既得利益,去投资一个不一定会成功的产业。
所以,我对于此事持一个悲观态度。发展中国家得了发达国家的病,是很难治好的,详情请参见希腊等强行被拉入欧盟的国家,现在是个什么鸟样。
以上
感觉自己写偏题了....
————————————————————————
作为马来西亚本地华裔的我有资格发声。
很难。
至少这几十年内很难。
两个原因
① 马来人不思进取。
② 人才外流。
最近马来西亚吉隆坡又有了示威活动。
这次示威什么?
马来人拒绝还之前政府贷款给他们读大学的钱,所以走上街头示威...
就是有那么一部分马来人这么坦荡荡地认为这是政府该给予他们的福利。
印度人和华人自发地开始少子化,争取用自己攒的钱让自己孩子上大学。
当然也有一些理智的马来人也开始为其它民族发声。
马来人非常能生,他们一直都在不断地结婚,组织新的家庭,和生下他们爱的结晶。
我爸的马来员工和我爸请假的理由就是参加他妈的婚礼...
得不到政府津贴的华人和印度人只能自己计划生育...
马来人一个家庭五个孩子都是少的,有的10多个...【我固执地认为这是因为政府帮他们养孩子造成的】
而且马来男性可以娶四个老婆 ψ(。。)
这么庞大的马来民族却无法带动经济发展,甚至成为国家的累赘,只能说这是马来西亚的不幸。
再来说人才外流。
我读的是独立中学(就是华人举办的学校这玩意儿,应该也可以说是你们国家的私立学校吧)。
而我学校的十多位理科学霸早已被清华录取,并提供奖学金。
他们不选择留在马来西亚是为什么?
因为国家太烂?
其实不一定是因为国家太差就会出国,更多是因为我们这群独中生想上本地大学的话,只能上私立大学。
在很多国家都承认的董总文凭,并不被马来西亚承认 。
家境没有富裕得足以他们上最好的大学的优等生都纷纷接受国外大学的橄榄枝,远走高飞。
可惜我等愚民只能自掏腰包,继续努力。
不只是独中生深受其害,连就读国立中学的华人也被迫离乡背井。
说说我身边的例子,我一个就读国立中学的同乡小姐姐成绩非常优秀。
在政府考试(SPM)获得10A(包括A+)。
因为家境不好 和不想离开父母,所以报考了据说马来西亚最牛逼的大学——马来亚大学,简称马大。
然后惨遭拒绝。
这不是马来西亚第一个先例,我小时候看新闻就经常看见全A优等华裔生被马大拒绝。
这个新闻放到中国大概是满分状元被清华拒绝这样,不过清华的水准高于马大太多了哈哈哈。
同时期,只拿5-8A的华人就可以顺利入学。大概是为了保护他们那楚楚可怜的马来人的自尊心吧。
后来小姐姐接受了来自新加坡大学的橄榄枝出国了,包含奖学金和生活费。
然后其它国家的移民政策也非常吸引那些有能力有财力的公民...
话说我之前也听我初中的同桌说过,在小学成绩非常优秀【尤其是英文】,新加坡的中学会主动邀请他们去新加坡就读中学。
我那个同桌因为家境优越就拒绝了。
然后,英文好得拿满分的他与我同班两年后,非常痛苦地转校了。
能用华文沟通的他,还是无法用华文读书...
我觉得他就不应该拒绝新加坡中学的邀请哈哈哈哈哈。
很多人才都留不住的马来西亚,现在靠中国企业发展......
那个一带一路的政策了解一下。
等马来西亚成为发达国家太难。
马来西亚是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台湾一直有很多马来西亚侨生。大学里面接触也很多。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的中文会这么好?
马华几乎从初中开始就去念「独中」了。独中其实就是以前马来西亚华校。绝大部分的马华都是念独中的。独中的教材跟台湾同步。统考相当于台湾大学联考。考完之后就直接申请台湾的大学。但是独中的文凭是不被马来西亚教育部承认的(今年 6 月份才重新承认)。这说明了,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在初中的阶段就已经放弃在马来西亚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根本不在乎马来西亚承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文凭。原因当然就是很多人讲的「土著优先」政策。
华裔人口占马来西亚约 23%。而就是这个族群里面最有生产力、创造力的年轻人几十年来不断离开马来西亚。我在台湾认识的理工科马华几乎没有人回去。他们宁可在台湾,去大陆,去美国也不愿意回马来西亚。对啊!他们回去干嘛?创业然后请个土著大爷拿干股供著?然后三不五时被土著羞辱?弥漫在底层的种族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换成你是马华,你回去吗?
------ 传说的分隔线 -----
补充说明一下。国民党初创之时,是由海外华侨出钱、出力、出命支持出来的。所以在三民主义中有一段话,「华侨为革命之母」。所以「华侨」在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中一直占有一个高度特殊的地位。
在 49 年后,中国进入狂暴的革命年代,当时是由退守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一手支撑起整个海外华侨社群政策。所以中华民国政府体制中有一个全世界政府都没有的「侨委会」,专门负责海外华侨政策及经营。在大陆还没改革开放的时候,台湾几乎包办了整个东南亚华人的高等教育。
台湾的大学特色就是有一个很高比例的「侨生」。主要来源大多是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尼侨生。在香港还只有两所大学的年代,一些挤不进香港大学,又没钱去欧美留学的香港人也都选择来台湾上大学。这边只列出大学。其实军校中也有。这些人当然很多都回去了。但是理工科的回去的很少。因为学理工的回东南亚他们真的不知道要干嘛?不要谈什么歧视政策。即便到现在,东南亚有任何科技产业可以让他们发挥的吗?
台积电的浸润式光刻技术发明人林本坚是越南华人。1963 在台大电机毕业后去了美国。他如果回越南,1975 年越南统一。随之而来的排华运动,他除了被干掉做肥料之外,就是流亡海上祈求人家收留。请问他能做出什么成绩?
科技与经济发展,政策是导引,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东南亚国家都不具备这样的土壤。东南亚国家里面最不排华,华人融合最好的泰国也不具备这个土壤。更别提马来西亚、印尼这些以伊斯兰为主,整天抱著被害妄想症,然后整天跑著去迫害别人的马来土著了。
回到题目。所以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吗?其实这跟问印度会不回成为「发达国家」的答案是一样的。答案是「绝不可能」!没有经过强力的社会阶级、宗教文化改造。再过 1000 年都不可能。这些国家中的最优秀的人力资本只会不断的外流到已开发,或是中日韩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去补充他们的经济体系,让这些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已。
作为马来西亚華人,试着写一个回答吧
在这个问题下,我浏览过很多回答。很多人提到了马来西亚政府的不公平政策,提到了政府对華人的隐性打压,提到了马来人的懒惰,提到了马来西亚的政府腐败
我自己生长在这片土地,内心很难不认同这些说法,但是作为一个学者,还是得理性地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否则,在错误的方向上一味地指责和批评,是不会让国家和社会真正进步的
下面是我的想法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来西亚想成为发达国家,想在社会制度上有所进步,必须先富起来,而且是均衡地富裕起来
一旦经济長期停滞,或者社会贫富分化加重,国家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
因为失业和贫穷愤怒的人们会将怨气转移到任何他们能找寻到的敌人身上,随時可能引爆,政治在选票刺激下也会沦为安抚和发福利的工具,无法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智利这类停滞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因此,马来西亚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
如果马来西亚的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无法在部分领域争取到上游位置,那么即便每年本币计价的GDP不断在增长,但是相对其他国家依然是停滞的,无法成为发达国家
如果马来西亚所赚取到的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金钱在股票市场里面打转,无法分流到大多数人手中形成购买力,那么消费市场会萎缩,大多数人依然无法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福利
这两点与很多回答提到的,政府的伊斯兰教与马来人优先政策,本质上没有关系,只涉及到社会公平的问题
换句话说,政府的不平等政策虽然是社会进步的阻碍,也是影响大马团结和向心力的因素,但未必是无法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马来人或本地土著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发展出高利润产业,并且政府通过恰当的税收政策和产业规划进行二次分配,减少贫富差距,那么即便政府继续推行这类歧视性政策,马来西亚也依然能成为高收入国家
事实上,上个世纪前期的南非在被国际社会制裁前,就是一边坚持黑人歧视性政策,一边通过当地的白人企业迅速发展,保持了一段時间的经济繁荣
总结来说,我认为,马来西亚能否成为发达国家,主要取决于财富增量和财富分配,更普适地说取决于效率与公平
而政府的歧视性政策因素是否影响了马来西亚成为发达国家,要看它是否影响了财富增量和分配
这问题下,很多人对马来西亚未来给出了悲观的预期,矛头针对政府的伊斯兰-马来民族主义
其主要假设是:
華人与華企是马来西亚财富增量与分配(税收)的重要贡献者
而占据人口多数的马来穆斯林,并没有在全球竞争中获取财富的能力
而伊斯兰-马来民族主义会迫使高能力的華人和華企离开马来西亚,造成财富与人才流失
顺着这个逻辑,只要政府歧视性政策不变,華人就会继续流失,马来西亚的经济就会停滞不前,停留在人均一万美元左右的水平
说实话,基于民族自豪感,感情上我会忍不住相信上面的假设
这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些歧视和骄傲,认为马来人是懒惰且愚蠢的民族,穆斯林是保守且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的群体,反之華人是拥有数千年文明,勤劳而聪明的民族,如果离开華人,马来西亚就永远是个落後国家
有非常多的观察支持这一点,譬如创立于马来西亚的Grab企业搬去了新加坡,譬如马来西亚首富多为華人,譬如華人承担了最多的税负等等
隔壁同样文化与历史,但華人比例高达七成的新加坡恰好又是完美的对照组,在立国资源和人口都比马来西亚落後的情况下,新加坡花了数十年就成为了二战後少数几个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人均GDP甚至高于欧洲多数发达国家
因此,普通人再怎么看,都很难不相信这一点,认为就是華人决定了国家发展的上限
但...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不太认同这么简单的结论
人都是同样的人,具有相同的智力分布水平,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都不会因为生在不同的民族就有所差异
这背後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因素,解释了马来西亚目前为什么不是发达国家,又能解释它未来会不会成为发达国家
我目前觉得,最深层的原因,还是马来西亚的产业结构
马来西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水平,不完全是華人的贡献,而是上个世纪末日本产业链转移+英语教育普及+土著优待政策+華人私人资本的结果
在马哈迪“向东学习”政策下,许多日本轻工业与重工业产业转移到马来西亚,提供了产业链、就业机会和税收
而英语教育普及,则让许多马来西亚人,包括華人、印度人和马来人能够进入外国企业设立的公司和工厂工作,从公司赚取到的利润中分一杯羹
而土著优待政策(虽然作为華人很难认同),则是把政府掌握到的税收,很大一部分让利给了马来人与本地土著,让他们能够享受廉价的住房和高等教育,支撑起了马来西亚的内需市场和服务业,也缓解了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矛盾
而在政府放松了对華人私人资本的打压与控制後,部分资本回流投资马来西亚,建起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四者叠加,让马来西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迅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奠定了之後一段時间内的繁荣
(可能还要算上面对98年金融危机,马哈迪的一系列举措,成功地抗住了索罗斯的攻击,让大马能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这也是为什么马来西亚虽然没有新加坡发展得那么好,但是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却遥遥领先
目前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健康,制造业占GDP大约15-20%,包括电子、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也是全球半导体制造重要一环
也就是说,马来西亚之所以能从一个农业国转型成工业国,最深层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是民族比例
華人赞扬勤劳和重视教育的文化可能有所影响,但不是经济繁荣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接下来是最关键的,马来西亚未来能不能继续增加财富,并且做到更好地财富分配呢?
我认为关键是在产业升级和本地技术创新,或者说这两者可能是一回事儿
因为只有产业升级,企业所赚取的利润才能进一步增加,促进经济继续发展,积累市场资本,并不用与其他地区同生态位的企业进行残酷的价格竞争
而只有在本地有更多地技术创新,企业的产业升级才能不依赖于外部,而是自己能够成为产业链上端,利润也才能更多地留在本地而不是留在外国总部
马来西亚其实不是没试过这么幹,早在本世纪初,马哈迪政府就打算建设信息产业走廊,希望能吸引跨国企业投资,引导产业继续升级
但目前看来效果一般,互联网浪潮这些企业的工作和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当地(主要是欧美中),通过全球网络来提供服务,不像上个世纪的轻工业转移一样需要在其他国家设厂,可能很难复现之前的景象
如果外部跨国企业靠不上,那就要靠自己技术创新
而技术创新这一点就极度依赖于本地市场培养出的企业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特别是STEM(理工)领域的学生
首先马来西亚市场虽然有,但是不大,总共也就3000万人,很多领域还被细分为華人、马来人、印度人多个市场,而且消费力还不强,企业利润低,创业比较困难
接着人才方面,马来西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虽然不断上升,但是选择STEM领域的却越来越少
(这点有待考证,但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看看马来西亚本土企业是否能够不断地推动技术进步,创造专利,就能大致判断本地STEM人才是否缺乏)
而政府歧视性政策在这里就体现出了负面影响,过去数十年大量的華裔人才外流到澳洲或新加坡,而政策让利培养起来的马来人或土著人才却似乎顶不上人力缺口
(这点也有待考证,不排除我有自身偏见,或者身处信息茧房,但马来大学生平均能力比華人差是我身边一个经常能观察到的现象...当然不排除优秀的马来精英都去英美读书了)
总结来说,我对马来西亚未来比较悲观,除非能借着中国崛起的机会接纳一批新产业(如同上世纪接纳日本那样),或者国内在优势领域(例如生物质燃油)闯出来几个本土企业(而且选择留在本地),不然比较难成为发达国家
公司名称: 亚游-亚游娱乐-注册登录站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