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我被期末考试虐完遵守承诺回来填坑了。
UZH, 如瑞士山水般低调质朴,却又让你感慨它必定是经过一笔一划的精雕细琢。
1. 自由
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以我所就读的Banking and Finance项目为例:项目总共120学分,其中30学分为Thesis,33分Compulsory course,剩下57学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任意选课。粗略计算,仅我们BF专业可供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就有61门,涵盖领域包括Corporate Finance,Banking, Financial Economics以及Quantitative Finance。然而,在UZH,你不仅可以选择经济系其他专业的课程,UZH校内所有课程,你更可以去隔壁低调的理工类大牛校ETHz任意选课。我想,这对于很多希望投身于Quantitative Finance领域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大福音——UZH给了你通往金融世界的大门,ETHz给了你大门的钥匙。
2. 严谨
在UZH的第一个学期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事情是: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一件事。UZH挂科率可能比隔壁Ethz要低一些,但一不留神就挂科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在UZH,一个优秀学生的应该达到课前预习,课上跟着教授的节奏思考并提出疑问,课后自我巩固并看完教授推荐的参考文献。由于UZH的培养标准不是Professional而是Economist,对于一个纯粹大陆背景的本科生来说,想要在第一个学期完成上述要求难度会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3. 挑战
在国内的时候容易形成一个刻板的印象:中国人是最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但自答主来了UZH,这一理念已经荡然无存。在UZH,你会发现,德国最优秀的学生不是去了美国就是来了瑞士。他们比我在UZH认识的大多数中国学生都要勤奋。最让人忧郁地是,他们都非常聪明。而瑞士人,则是磕了药的德国人。就连在瑞士的意大利人,也如同打了鸡血,做起Case来分秒必争睚眦必较让人好不郁闷。如果想要在UZH继续读Phd,硕士期间的绩点基本上至少需要达到5.5/6。听起来好像比较容易,但以答主刚刚结束的Advanced Macro考试为例,170人以上的课程,拿到5.5分以上的人数大约在26人,而这其中是今年新入学新生的人数在2人。其中一人是新加坡南洋理工交换来的本科生,目前已经在选Phd课程,很难列入正常分布范围内。也就是说,达到标准的这批人,基本都是硕士阶段以前就已经在瑞士境内接受过教育的人。
4.课余生活
瑞士的生活正应了那老话,『好山好水好无聊』。在欧洲大陆金融中心的面纱之下,苏黎世有着清丽脱俗容颜。
深秋的法学院图书馆的门口
宁谧的苏黎世湖
傍晚自习完从食堂的平台上眺望出去
在压抑时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
黑云压城
还有更多更美的风景大家来苏黎世再欣赏吧(笑)
不早啦~有空再来更新~大家如果有想要关注的内容可以给我留言,我有时间会集中更新到答案里~
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更多的同学正确地选择来与不来UZH。
--------------------2016.06.24更新-------------------------------------
忙了一个学期没上知乎,集中更新一下评论和私信里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
1. UZH的经济系除了Informatics专业外是英语授课。
2. 瑞士实习,目前楼主没有见到过非瑞士公民或欧盟身份的人拿到。
3. 申请要求请自己上官网搜索:
UZH - Universit?¤t Zrich楼主不是小蜜,没有办法一个个回答关于某个项目需要什么语言成绩或者几分这种问题。如果连自己申请到UZH都做不到,我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你能从UZH任何一个硕士项目毕业。
4. 苏黎世租房确实特别困难。一般建议不要在9月开学前才开始找房子。最好的找房方式是提前来苏黎世现场看房。同时,骗子确实存在,大家不要放松警惕。
推荐个网站:
UZH和ETHz合作的学生公寓:
WOKO - Studentische Wohngenossenschaft Zrich上面不仅可以申请官方提供的公寓,还有很多比较靠谱的学生公寓或者租房信息的链接。
5. 项目对实习要求高不高?
我不是招生工作的负责人,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项目的录取标准。我推荐一切关于申请的疑问都发邮件问招生办,只有他们才是唯一有资格回答你们问题的人。如果硬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我自己认为UZH的项目对实习的要求没有美国Top50项目对实习的要求高。
6. 关于学习压力:我们项目的官方时长是两年,但真正做到两年毕业的人数极少。平均毕业时长两年半。
7. 项目在2016实施新的Regulation,规则变化见官网。
先上图,不说话
主楼
天台眺望
苏黎世大街小巷
班霍夫大街
苏黎世湖
夜景
图书馆
世界知名学府,金融很好,很强,欧洲大陆很少能有学校能像苏黎世一样在学术圈和商业圈同时获得如此大的成就,说欧陆金融第一名校一点不为过。硕士全英文授课,雅思7 +,GMAT 720+,211/985就勇敢申请吧。但是,毕业是个问题,很多人3年,有的课挂科率50%,学术态度很严谨,真的是不好读,不好毕业,课巨多,压力巨大。距离巴黎,慕尼黑,米兰的火车汽车距离基本都在4小时左右,交通异常方便。苏黎世有很多的金融机构,瑞银,瑞信,苏黎世保险,以及其他的跨国企业,雀巢,罗氏,诺华,只要你够努力,就有机会。其实不大有机会,德语是第一道坎,签证是第二道坎,优先雇佣瑞士人,欧盟人。风景美丽,空气清新干净,自来水和依云一个味儿,牛奶好喝。高度发达的国家,每个公交站都可以用信用卡买票,没人查票,但是大家都自觉购买,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有轮椅使用者通道。消费服务行业很热心,和国内太不一样。总之,amazing! 不要盗图。
————————————————-终于读完了,过程还是比较艰难,现在客观的来看待这个项目,前面的可能有误导,正和我刚刚来的时候想法一样。但是瑞士是一个工作签证无比严格的地方,我也曾天真的以为毕业后就可以去credit suisse或者ubs 。事实上我是想多了,机会无限接近于0,简历直接被刷。瑞士人他们可能很早就开始实习,有更多的经验,所以结果就是你看着自己的同学不管学physics 还是law的都去credit suisse ,然而自己连个面试都没有。
再来说苏黎世大学,挺好的,但不是最好,隔壁Eth 很厉害啊,圣加仑大学很厉害啊,还有各种Applied science ,其实Epfl的也会过来抢工作。瑞士很多大学都开finance 的课程。要说苏黎世大学的优势,那就是离大银行的总部距离近。不仅如此,还有银行的工作也是给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physics, statistics 的人开放的。只学banking and finance 优势真的不大,如果不是瑞士人的话。还是学点技术有用。
再说回国的话,本来知名度不高,二是国内也不知道MA和MAS的区别,所以,我觉得,我当年就应该去Eth 和我女神读一个专业,我来uzh 干嘛。
我毕业了,也入职了……突然想到了三年多以前占的坑,我觉得要开始填一下了
虽然研究生读了三年左右,同期去英美读研的同学早已毕业工作几年,但并不后悔这三年带给我的转变。虽然也经常摸鱼,但也一步步实现了大部分的愿望和转型,毕业以后去了自己当初的女神公司
这些都密切离不开学校的资源
课程
好课很多啊!总是觉得上不完,有很多上课认真负责的老师(这里先填个坑,下次想到再回来写哪些印象深刻的教授),许多课程中不止有理论的部分,也有实践部分和项目,在很多课程和项目中你会接触到企业的mentor以及一些实习和RA的机会。
大部分专业的灵活度大,你可以修其他专业感兴趣的课,同时也能去上隔壁学校(ETH)的课,学分可以互相转换。(答主除了专业课还去修过冥想神学之类的课程hhhh)
毕业
想按时毕业很容易,提前修完学分,早点去实习是能做到的。学校其实也有很多水课,可以在第一年把难课都修了,在第二年修一些不太需要到场的水课,这样就能早日实习毕业了。
如果喜欢,也可以额外修很多学分,因为学制长,有意思的课也多。
实习和科研机会
苏黎世是一个能让人踏实心下学习和做研究的地方,这边的实习和科研机会很多,除了之前说到在上课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实习和研究机会,Uni的教授和业界有着不少的联系(当然这些教授也有派系),有时候企业招人会通过教授找学生做实习或全职。不同的专业,系里有时候会发一些内推机会。
学校也有一个financial club,这个俱乐部每周会请一些公司(保险,咨询,银行等)来进行宣讲。
除此之外,Uni和ETH会经常办一些企业宣讲会,招聘会和交流会,感兴趣的人可以关注。
还有想说的是,大部分公司在招实习的时候,除了公司官网,不同学校有自己的招聘网站,比如Uni的career centre,ETH get hired, junior club等。当然不要仅限于苏黎世的两所学校的招聘,圣加仑大学,洛桑(理工)大学的也都可以看看。
读博
我比较清楚的就是金融经济这一块的博士,这里读博士有两种渠道
SFI是什么:https://www.sfi.ch/en/phd
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成绩是否达标了(以及重要的课的成绩)。二是组里是否有坑位空出来了,教授有没有预算。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教授和你是不是合拍,他喜不喜欢你这个学生。
读博需谨慎,谨慎选导师
工作和签证
(这个政策每年都在变,我就提一下目前的情况)
说到找工作,不得不提到签证问题了。瑞士和其他国家相比,找工作主要卡在签证这个问题上,甚至比英国找工作签证都苛刻很多(英国比较大的公司都会帮你办签证!哼)。瑞士哪怕公司想要你,但由于签证条件苛刻和州名额不足,签证也都办不下来。而别的欧洲国家,公司要了你基本就能办下来。
如果本身是瑞士local,欧盟成员或者Partner有瑞士工作权利的话,有了Uni的学位,找工作不会是特别大的问题,因为瑞士挺缺乏劳动力的。
不满足以上条件,如果自身专业有强制实习的话,找实习就就轻松一些。因为公司想帮你办签证可以用系里开的证明去argue。
如果以上条件也不满足,可以找part-time,假期是可以全职的。每个专业part-time的要求不一样,一定要和系里确认。
总结一下办签证的难度:
工资(话题比较敏感,想了解的可以私聊……)
生活篇
住宿
学生可以选择的有 WOKO,JUWO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地的找房网站,像wgzimmer这类网站
(剩下的先写个结构,下次来再慢慢填坑……)
环境
健身房(ASVZ)
旅游
上个月,历经2年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蓝本本毕业证,开帖给大家介绍一下Uni。
小时候来欧洲比赛就深深的被德意志民族的开放,包容和友好所吸引。大学时代就想转学去德国,身边很多小伙伴也默默记下了我的性价比超高的德国留学计划,以至于毕业的时候发现周围的室友都悄无声息的考完了德语/APS拿到了offer。(呃 你们这些Copycat 能不能有点创意?)
为什么选择瑞士?其实是源于和大学老师的一段谈话,当时来自中科院的教授问了我一句【为什么不去瑞士 ?那边的学历才是真的硬。】而大四的我,在欧洲实习,也趁着这个机会拿着微薄的实习工资一路来到了瑞士,期间遇见了在Uni读Ph.D的学长,给了我超多建议和帮助,历经煎熬的数月拿到UZH的offer。
苏黎世大学的氛围:这是一所人文气息浓厚,学术自由而且充满魅力的学校。苏黎世大学拥有世界顶尖的医学系,包括瑞士最好的医院和牙医学系。在读硕士期间也遇到过协和医院的MD,对就是那个最难考上的协和。
留学费用:这好像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学费每个semester是1000CHF(大概七千RMB)。除此以外全包的医疗保险110CHF(大概770RMB),加上房租600CHF(4200RMB)。每个月综合开销在7000-8000RMB左右。所以一年下来大概12w人民币左右。其实也没有贵的很夸张啦。
最后,欢迎学弟学妹们来University of Zurich。(欢迎提问,等我有空回来填坑)
各位同学,点个赞再提问好吗,求求了 ––––本帖评论数 远高于赞数 是嫌弃我的渣像素照片吗:(
UZH ETH合办的PhD项目在读。上课大多在ETH,实验室在UZH Irchel校区。
20200803更新:
最牛逼的永远是隔壁实验室,最沙雕的也是。
20200711补充:
瑞士,作为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语言梗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为了聊天的时候有个reference,认真的瑞士人还特意打印了欧洲各种语言演化的图谱。
20200703补充:
长见识了。实验室开组会,导师有事没能按时到。我们几个博士生瞎聊十分钟,然后直接散会,去食堂打饭。
没几分钟导师找过来,各种道歉,然后一个个问我们什么时候有空,重新协调组会时间。
20200702补充:
几个小彩蛋:
实验楼围起来的小花园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出现了烧烤架hhhh。想到导师之前一直念叨的,下篇文章发出来就开BBQ,原来是真的。
每天两次的正宗摩卡。实验室俩德国人,一个喝茶,另一个只喝咖啡机做的咖啡,神奇。
为了节约资源,系里专门空出来一间房用来收集氦气。液氦会从NMR仪器里慢慢气化,传送到下面的大气球里,加压送到储存罐,送到隔壁ETH重新液化然后循环使用。资源回收做到这一步也是挺强了。
(没气状态的气球)
(正在充气的气球)
隔壁办公室喜欢花花草草的瑞士阿姨,不知道又从哪搞一盆花,也是放我这养着。花开了。
学校里的电梯,一直好奇为什么最底层是D层仓库,ABC不见了?有人说,C层是各种管线,AB层是地下掩体。说是能防核弹,也不知道是不是吹牛,实践一下什么的还是算了吧-_-||
20200518补充:
晒一个实验室日常,逆光拍不清楚,电脑上在放着B站美食圈。
20200512补充:
@云居雁 在评论区提到国内国外大学哪边更有钱的话题。在这里作为就读体验的一部分补充一下。纯个人理解,而且为了方便都是片面讲述的,目的只是辅助讲清楚“苏黎世的钱怎么影响入读体验”。欢迎交流,小白怕喷。
结论:国内比欧洲有钱,但是还需要时间积累。作为学生,国内科研经费再多和咱们关系也不大。
一层一层讲:
学校总的经费上,个人感觉国内大学每年的拨款比同级别的欧洲大学要多。但是在各自的好大学里,经费差距不清楚。至于在一个学校上用到实处的累计的经费,个人认为应该和诺奖个数成正比。说得再多就跑题了,毕竟不管是学校的名气还是学校里出过多少个诺奖,除了用来吹牛,和咱们当学生的关系不大。
系/学院的经费上,同上,国内累计投入的经费少,但撒钱速度更快。对于欧洲的一些老牌学校,如苏黎世,科研环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齐全了,在逐步改进中科研的效率也在变高,不需要特别多的资源就能正常运行。
举个例子,实验室的NMR仪器需要定期补充液氮,虽然现在有自动补液氮的设备但导师觉得不够可靠,还是得定期推着大罐子搬运液氮。一次得运300升,算上液氮储存罐,一次得运近半吨的东西。本来是个挺麻烦的事,想想就知道会很花时间,而且花的时间都可以说是浪费了。但巧的是,正好有个货梯直通实验室,货梯另一边正好就连接着可以补液氮的仓库。很明显实验室位置的选择有考虑到“这个实验室有往某个仓库搬运重物的需求”。而考虑到不同实验室的需求,指定每个实验室位置,甚至一定程度调整学校施工图纸,本身也是个复杂而且很贵的工作。
再比如,我上周的实验要测个MS,但我们实验室木有,就算有也得先找师兄教教(要不然我把机器玩坏了咋办)。但我楼上就有个实验中心,有很强质谱仪,还会给上UPLC,还会给分析好了写好几页的实验报告发过来,相当于一条龙服务了,我填表送样品等结果就成。
这些人性化的设计都是得烧钱的,而且烧的不是“我们系又买了一个大型仪器”这个量级的钱。烧完之后,这些钱的价值能长久的服务于就读于这里的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服务于新闻版面或者某几个大牛教授。
就生物学科来说,国内现在确实出手阔绰,但像这样的在人性化设计上和科学服务中心上花钱的情况貌似不多,“学院”的资源到底多少程度上能变成“学生”的资源,是个未知数。
实验室经费上,据我所知不管是苏黎世还是国内,该买的实验耗材试剂之类的,都不差那个钱去买,所以讨论这些零头对回答问题没有意义。而国内一批实验室格外的经费充足,这在老一辈叫“放卫星”,现在叫“造神“。这可能也不是一个健康的风气,但是对于咱们当学生的,能保住这种大腿的话肯定要抱。抱上了起码比出国的平均条件好得多。
至于学生能享受到的资源,这部分国内明显比国外差很多。国内一方面还在发育期,使劲招生使劲花钱,实验仪器尽量搞高级的,这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重物轻人,实验环境嘛,有些时候能凑合就凑合了。
可能是因为国内地价太高,实验室大多比较紧凑。紧挨的实验台,两人并行会很挤的过道,一不小心甚至会碰到到处摆满的各种试剂仪器,这是我不多的经验里对国内生物实验室的刻板印象。同样的仪器设备,在欧洲这边实验室搞得像展览馆,国内搞得像杂货铺。当然实验产出上应该没啥区别,但是实际搬砖的体验是有很大不同的。
至于学生福利,国内说难听点说不定还没笼子里养的小白鼠好,毕竟文章发表用的实验动物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可没有。假如规定上一笼大鼠最多六只就真的要六只,但“学生在办公室里挤挤又怎么啦,正好多交流学习”。更多的细节还请国内的同学补充吧,我是道听途说的,真希望我听说的故事只是个例。
再比如说,虽然我们系从来没出过安全事故,但是系里还是给每个人投全年的保险,就算在家受伤也涵盖进去的。这应该不只是苏黎世,而是整个欧洲的通行做法。而国内实验室出事的例子偶尔在网上也有风浪,处理的过程有兴趣的搜搜相关问题吧。
(这个话题虽然可以作为就读体验的一部分,但是放在这个回答下总觉得突兀。暂时先放着吧)
20200510补充:
因为疫情影响,学校要求办公室必须单人单间,我就把平时喝下午茶的coffee room当做办公室了(是的我们不到10人的小组还有自己的coffee room)。
最喜欢的是房间里有沙发,旁边是茶水间。做实验的等待期间里,搞点零食巧克力冰可乐,躺沙发上看文献,简直是种享受。当然实验做完了也没必要呆办公室了,回家躺着不香嘛。
这办公室没有窗,从门口往外看是个四面被楼包围的小花坛,能进去的。隔壁办公室的瑞士阿姨就特别喜欢照顾这些花花草草。
原答案:
授课上:
最大的感受是非常硬核。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看论文的时候,有的论文行云流水,story非常精彩,看完之后只觉得佩服,自己咋就做不出这种东西?另一种论文非常硬核,各种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实验方法,啰哩啰嗦的分析,但是多看几遍就会学到很多东西。UZH,或者说德语系的大学,明显就是后一种感觉。
记得在ETH Honggerberg上第一节课时,老师讲着讲着,突然黑板上就出现一条数学公式。过一会儿,又一条,下课的时候,四面黑板已经写满数学公式了。啥傅立叶啊,薛定谔啊,看公式看不懂,听到名字就回想起被支配的恐惧。我上的可是个生物课啊!
同学们脑瓜子都挺聪明的,人外有人这不稀奇,毕竟走到哪里都被虐也习惯了。让我把身边同学和其他大学的同学区分开的,是他们都身兼科学家和工程师两种属性。
要聊论文,能一下子说出这论文的各种优缺点,顺便来一句“这个实验室老板去年来这里搞过讲座”。要聊实验,能没一会又聊到各种数学东西。本来做过点机器学习的课题,想往自己会的东西上扯扯,却有人表示“机器学习不是real math”。你们忘了咱本来就是学生物的,不是数学好嘛?啥老师教出来啥学生还真不是吹的,本生物狗经常因为数学不好和同学格格不入【哭】。
当然,在酒吧里人手啤酒的时候,聊的最多的当然还是Netflix啦,明星啦,之类的。这点看来全世界差别都不大。
另,在更多了解之后,那位同学也表示"Machine learning is the future",安利成功~
生活上:
生物PhD大多拿60%工资,每月税后大约2.4万到3万RMB。不过由于这边啥都贵,所以攒钱和花钱都很快。正常消费的话每月攒1万RMB问题不大。
瑞士生活怎么怎么好看其他人的答案就好,我基本都同意。
研究上:
首先是非常自由,我现在的博士项目是蛋白设计相关,但是我硕士其实是neuroscience的,本科是药学的,一直感兴趣的方向都是老年痴呆。另外虽然还在生物大坑但是对生信有兴趣的。导师乐意帮我把研究内容与我的兴趣直接挂钩,不管是研究内容的确定还是搞服务器作为算力。这是我面试时对这个lab感兴趣的直接原因。
其次是组员氛围非常好,我们组中午会一起吃饭,下午一起下午茶。聊天聊地,黑完德国黑美国,当然也有日常乳法。
最后是非常有钱,面试的时候师兄就介绍说这里经费很足,事实上也确实这样。而且和大多数有钱实验室的“浮夸浪费”不同,这边的实验室有钱的感觉像是厚积薄发的。因为和我在国内时认知的“有钱”不一样,就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
以前和国内大牛实验室的同学聊天,他很自豪的说,“我们实验室有钱,有次师兄买了瓶几千块钱的试剂没法从操作台的小缝里塞进去,直接倒了小半瓶也一点不心疼”。而在这边,从一开始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边的操作台从一开始就是可以完全打开,不会出现“从小缝里塞进去”的情况。
第二个例子:
离心机,洗瓶,移液枪,并不是啥贵重东西。甚至于说纸巾,打印机,胶带,记号笔更是寻常东西。但这边则是会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刚刚好摆上一个。比如说做着实验,想着这个试管上得写点啥东西,但是身上没带笔,刚好就发现旁边有一个,伸手就用。对比在国内时得来回跑着做实验,这种小细节让人一下子就有种幸福感。
第三个例子:
大型仪器上,这边的实验室也不含糊。实验室常用的有两台600NMR,和隔壁实验室再公用一台700的。其实一开始想进更高级的,我现在的实验楼上世纪70年代建的,放NMR的楼层高度太矮,放不下更大的仪器。两年后新实验楼就要建成了,预计会在那里放个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强的。HPLC在我们组不算常用,不到两个人共用一台,公共空间还有更多的。基本只有机子开着等人,人等机器的情况很少。
最后照例放点照片,是在Irchel校区拍的。
Irchel park,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右侧是图书馆,往前走是酒吧,往左走是公园,往后走是车站。
实验室内,左边是我的实验台,这台电脑是用来控制音响放音乐的,师兄有时候用它边看电竞比赛边实验。
我的办公桌。
公司名称: 亚游-亚游娱乐-注册登录站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