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行业新闻

【篇一】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www.myplaymate.cn--党员之家】

思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ī lù,意指思考的条理脉络,通俗的解释就是心里的想法。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等均有相关记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二、三、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之下,三大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本文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三大产业内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优化

  一、产业结构相关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进行现状分析。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也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

  二、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平稳,并逐步放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2014年占GDP总值的9.1%。第二产业增长快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GDP的比重最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仅次于第二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并于2012年占GDP的比例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43.1%,而第三产业占到47.8%,超出第二产业不到5个百分点。

  (二)三次產业内部存在问题

  1.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农业和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内部占比最大,最近几年有下降趋势,随着交通运输变更加便利以及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内陆地区对海鲜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渔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将会增加。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率低,占将近40%的人口只创造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其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低,每年经中央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约为1万项,但其中可用于推广的只有30%,与部分发达国家的90%以上的推广率形成巨大反差。最后,互联网与农业尚未深度融合,比如如火如荼的生鲜电商,比如方兴未艾的农业互联网金融。

  2.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工业存在的问题频频暴露。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钢铁、煤炭等资源性行业,冲击着实不小。《中国智慧矿山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4亿元,同比下降4.2%。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88.6亿元,同比下降62.6%。

  在采矿业处于萎靡的阶段,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不容乐观。当前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高增长时期的10%以上下降到目前6%的水平,已经低于GDP的增速。这里既有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供给和需求错配也是重要的根源。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性能还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和企业升级的需要,巨大的国内有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海外购,,及产品品牌形象不佳等问题。

  事实上,我们也已经看到建筑业总体下行的态势,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建筑企业,新签合同出现下降,部分已经签署的合同要么推迟开工,要么停工。钢铁、煤炭、水泥、玻璃行业已经长期产能过剩,这些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在同一时期,建筑企业的日子似乎要好得多。从长远看,建筑业产能过剩将在所难免。

  除此之外,第二产业还存在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受困于“价值链”低端、资源环境压力大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3.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如今服务业的产值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约70%,一些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的这一指标甚至接近80%。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快速上升的经济地位迅速成为各国在寻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部门投资的增长,尤其是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同时,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将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将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第四季度起,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为3.5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持平。吸纳就业能力高居三大产业之首,2014年就业人数为31364人,远高于第一产业22790人,第二产业23099人。在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服务业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美国是世界上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强大的服务贸易实力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健康发展。在改善其国际收支和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服务业中,美国的现代服务业又一枝独秀,占全球现代服务贸易较大比重。我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比较大,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不足30%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三、产业结构优化思路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各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及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提升农业的规模操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的背景下,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提高我国农业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

  首先,化解绝对过剩,淘汰供给绝对过剩的行业,重点治理钢铁电解铝玻璃水泥等绝对过剩行业。引导结构性过剩产业的优化升级,不断挖掘有效需求,进一步提升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不断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当然,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要配套的就业政策,更不能忽视需求侧改革。尊重市场,并以透明的方式制定规则。让市场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美国以新能源驱动产业新格局,欧盟通过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紧密结合发力,日本采取持续高效产业政策引导长期需求和未来产业布局。我国也应该在发展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传感网、物联网、信息网络产业中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四)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大力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业在结构和供给总量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服务业潜在的需求一直没有被有效地释放。促进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今后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售后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以及生活性服务业,养老健康服务,饮食调理服务,医疗用药服务,娱乐健康服务。

  四、小结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了解中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社会格局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出现了转型发展的特点和转折性的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要对失衡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于解决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我国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何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新思路,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3-02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

  (一)需求结构的畸形发展

  从需求结构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每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拥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而且我国人民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有着为后代做打算的强烈欲望抑制居民消费,同时也推高了国民储蓄率。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我国转型期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间需求的发展速度快于消费需求,那么中间需求则难以持久,其结果是导致需求结构失衡,“虽然日本、韩国等国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过程中都曾经历了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明显高于它们当时的水平,持续的时间也长于这两个国家。”[1]由于消费率低,我国不得不依靠外需来“稀释”过剩的产能,而这导致经济运行风险扩大。综上,要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理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

  (二)产业发展相对固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结构比重为二、一、三。第二产业制造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存在问题、经济效益比较低下。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我国是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而且受国际分工的影响,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所占比重也较高。我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增长。“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明显,产业布局相对固化,静态比较优势制约产业优化升级。”[2]产业结构强调更多的是比较优势,按照国际需求和分工体系布局调整,制造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外对我国特定需求。这一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发挥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格局中投入大多数、产出成本低的传统产业结构集中区域。过度外需型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国内产业结构的相对固化,缓减了结构升级压力,让那些本来可以逐步退出或者改造升级的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仍然存在生存空间,延缓产业升级进度,而且过于强调静态比较优势,当国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我国比较优势出现动态升级后,就会错过产业升级的最佳机遇,影响甚至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

  (三)收入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总的来看,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收入差距明显高于中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如此大的贫富差距,让部分居民幸福感下降,即便目前生活已经很好了,但心理上仍然觉得没有得到满足。有数据显示,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我国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为0.474,超出了0.4的标准警戒线水平,据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已经超出了0.4的警戒,近10多年来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区域经济分工不明晰,发展不合理

  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则相对缓慢,各地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相对闭塞,要素流动性差,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合作机制,行业间分工协作不明确,产业内部结构混乱,缺乏整合,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发展不够到位,建设的重复性、低层次竞争也不断上演。当某个地区或企业依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结构调整时,和它大多类似的地区也纷纷效仿其向同一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这样目标市场选择的“多数谬误”就出现了,同时也产生新的结构趋同问题。“无论是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对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充满渴望,而国家宏观调控却不到位,一些产业和行业就会乘机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各项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大家一哄而上,不仅整个行业和产业的有序发展受到影响,也给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埋下了趋同、重复建设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有碍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2]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实现各地经济高效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成为结构调整中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一)调整需求结构的发展

  我国经济要想持久发展下去,那么扩大内需是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效地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内需与外需关系,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当今,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较高,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运营的风险,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求结构的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走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保证各种保障实施的完备性,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居民消费。尽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居民各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救助社会困难人员和灾区群众,加快发展旅游、社区文化等服务消费,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公共卫生、住房津贴、廉租房建设等社会福利事业。另一方面依靠发达的信息技术,积极鼓励网上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业务,加强服务业务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完善相关税收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改善服务业供给结构,降低居民消费维权成本、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和稳定化,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和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更加注重扩大服务性消费。”[3]?(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关键时期,面临着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严峻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最主要的是适应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我们要占领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来发展经济,从而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获胜。“从供给角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认识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新变化,找准产业创新整合的突破口。”[4]在抑制和削减过剩产能,尤其是逐步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生产能力的同时,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新形势,大力培育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逐步淘汰落后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供给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进步的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三)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为了确保居民收入增加,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规范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工资稳步增长。使最低工资标准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拓展其他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促进充分就业。让居民充分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等收入调节机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消除垄断利润,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由于垄断行业过高工资福利所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5]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资金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中向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倾斜。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普遍增加居民整体收入。

  (四)明确区位功能,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

  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各地应从实际出发,从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来配置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生产要素流动、区域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消除区域之间的体制制约和区域间壁垒,使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有效规避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等弊病。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为重点,推进区域结构的调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不同地区的居民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避免地区性歧视,进一步完善区域互助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区域间开展优势互补、差异化分工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技术、产业,鼓励支持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区特色经济。国家加强区域政策的整合力度,科学规划主体功能区定位方案,建立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贫困地区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早日建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3).

  [2]李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0,(3).

  [3]韩立齐.也谈经济结构调整[J].理论观察,2010,(3).

  [4]张纯记.转型期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新思路[J].学术交流,2012,(7).

  [5]张新艳.张岩,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其解决思路[J].现代商业,2010,(18).

  [摘要]文章首先利用多个指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量,分析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随后剖析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产业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投资;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2.045

  1引言

  2014年至今,黑龙江省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其根本原因源于省内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投资对三次产业存在偏好、产业间同质化严重等几个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基础,黑龙江省应该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当下政府工作的重点,才能为破局“新东北现象”、打造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力。

  2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1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的是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常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方式是产业结构偏离度。其具体公式为:

  E=ni=1YiLi/YL-1=ni=1YiY/LiL-1

  但是这一指标没有区分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重要程度,而是将三次产业同等对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文章选用优化过的泰尔指数测量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其公式如下所示:

  TL=ni=1YiYlnYiLi/YL

  其中,Y和L表示产值和就业人数,i=1、2、3表示三次产业,n=3。Yi/Li的比值代表第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当Yi/Li与Y/L相等时,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TL=0,产业结构合理,若TL值偏离0值,则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测算,2010—2018年黑龙江省和全国TL值都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并且黑龙江省的TL值下降幅度要大于全国TL值,2018年黑龙江省TL值为0.05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268,这说明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中,黑龙江省紧跟全国步伐并表现出色,省内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要优于全国水平,产业之间的关系和产业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

  2.2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结构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的过程。文章首先选用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来测算2010—2019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其具体形式为:

  TS=Y3Y2

  结果显示,黑龙江省TS值由2010年的0.8041增长至2019年的1.8851,在东北地区中产业结构高度高于吉林和辽宁两省,并且自2013年黑龙江省TS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后这一优势被持续拉大。TS值的快速上升状态说明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不断加大,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产业结构高级化正在有序推进。

  3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迁面临的问题

  3.1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同又叫作产业结构同质化,具体表现为该地区没有根据自身独特的资源要素禀赋发展对应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专业化程度低、地区之间的产业缺乏明确分工与合作、主导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均匀分布等特点。

  黑龙江省与辽宁吉林两省的产业发展历程相似、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文章截取2010—2019年的产业发展数据,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黑龙江—辽宁、黑龙江—吉林的产业趋同情况。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Sij=nkXikXjknk=1X2iknk=1X2jk

  其中i、j为不同地区,k=1、2、3代表三次产业,n=3,Xik表示k产业部门产值在i地区总产值中的占比,Xjk同理。相似系数Sij取值分布在0~1,Sij越接近1表明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当Sij=1时,两个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完全趋同。我们发现近十年黑龙江—辽宁、黑龙江—吉林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745、0.9635。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与其他两省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均处于较高层次,产业结构存在高度的趋同性,产业结构差异性和互补性不足导致黑龙江省难以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3.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驱动黑龙江省走出“新东北现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府监管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省内企业的创新投入及产出均不尽如人意。

  科技创新投入方面,黑龙江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不仅长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黑龙江省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支出严重不足,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引领产业优化升级战略路径不符,难以把握好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科技创新产出方面,2017年黑龙江省专利申请授权数仅占全国的2.06%。结合近几年数据发现黑龙江省专利授权数总量增速缓慢,甚至个别年份出现增速为负的情况,黑龙江省专利产出量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处于垫底水平,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严重匮乏。

  技术市场交易量方面,黑龙江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低,可能原因是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产品供给竞争力不足,难以满足有效需求;技术市场对要素的配置效率不高。

  3.3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

  国家试图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高端制造业和新型工业化基地,但是对2017年制造业中37个部门的投资进行梳理后发现,制造业投资资金主要流向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矿产、石油等资源加工类产业投资备受青睐。而以制药、新能源、航空航天、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金额流入不足,占比仅为6%。投资结构不合理难以支撑黑龙江省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此外省内服务业投资主要流向依旧为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投资占比偏低,因此对新兴服务業投资不足是黑龙江省第三产业边际产出效率低下的成因之一。

  4加快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4.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政府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因此,政府需要由原来的“市场干预者”身份向“市场服务者”身份转变,不断提升政府自身服务素质,严格规范政府行权方式,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做到廉洁高效,公平公正。减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政府职责不清晰、监管力度不足、审批效率低下所导致的制度成本。另外,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高效流通和配置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政府应不断扩大要素市场规模,减少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主导地位。

  4.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应主要以创新驱动为主。一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存量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厚的基础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源以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黑龙江省依靠国有企业发挥既有优勢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链高度、拓宽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深度和广度。二是要将省内的教育科研优势转换为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基础。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破科研成果与市场收益之间的壁垒,缩短科研成果产生收益的时间。

  4.3加大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力度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对资金的占用规模较大,且对融资的需求和依赖度较高,而较低的成本外部融资能够明显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所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首先,黑龙江省应优化企业投融资环境,不断深化金融部门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融资负担,增强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的支持。其次,政府要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严控资金流向,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扶持对经济发展贡献度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4.4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应该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的、以配合国家战略为出发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一是要统筹考虑各区域内部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区域功能确定主导产业,一改往日“撒胡椒面”式的产业布局方式,加强各区域之间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产业布局协调规划,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二是要打造优势产业,黑龙江省应该根据区域产业分工情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布局到优势产业上。三是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拓宽资源型产品出口渠道,打开过剩产能新出路;推动“新基建”投资,加强与新一代科技革命密切相关的5G网络、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俊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5(2):10-15.

  [2]王曙光,樊迪.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的实证分析及其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98.

  [3]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5):4-16,31.

  [4]刘杰.山东省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9):101-106.

  [5]徐卓顺.东北地区产业投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5(4):120-124.

  [作者简介]高运龙(1996—),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要】我国早已开始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之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本文将结合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参考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来讨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以及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转型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发展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继续探索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至关重要,而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是科技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现代性社会,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现代农业要充分使用科学技术和科学装备,要实现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相对于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对资源的依赖相对较少,农业发展也不再仅仅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农业产品进入销售链面向更大的市场。现代农业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为目的,在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努力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产销一体。

  关现代农业大致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和生态化。科学化主要指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先进性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市场化主要指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产业化主要指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摆脱传统农业指提供基础生产原料的局面,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生态化主要是要改变传统农业过度消耗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局面,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的成熟发展离不开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方向也离不开这四个特征的指导。

  二、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其方向

  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之一,其自身比重需要配合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来进行调整。同时,在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要想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产业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农业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部门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四个方面。部门结构主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在農业生产中的占有比重;种植结构主要指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内部各类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品种结构主要指某一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区域结构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问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即指通过对上述四种结构的调整,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现代农业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首先是继续降低种植业所占比重,在种植业中降低粮食作物比重,提高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比重。在确保粮食总产量充裕的情况下,要使农业生产走向多样化。就各个具体农业生产部门而言,农作物品种的优化十分重要。我国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虽然我国农产品在市场上拥有价低优势,但低质产品供过于求,优质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在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优种优育,从改进品种和提高品质两个方面,推进农产品转向优质为主。

  同时,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需要优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尚且不够完善,保鲜、包装、运输和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农业生产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产业链,使生产加工逐渐一体化。我国农业生产很大一部分地区还依赖高强度但低效率的人力劳作,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当在科技支持下逐步转向机械化。除了传统的生产加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应当适当拓展和转型,可以发展成为观光农业。并且,由于面临全球环境恶化以及早期农业尤其的种植业过度消耗环境的资源的情况,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环节。参考国际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我国也应当因地制宜地逐步发展集约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要尽量朝向技术科学化、产品商业化、良种化、市场化、资源节约化、组织产业化、全程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环境生态化。

  三、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时代背景的产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必要保障就是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建立完善的科技体系。同时也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也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政府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调整产业政策,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平衡。同时,要做好市场预测、技术辅导等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现代农业发展在科技的支持下已经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但农业发展还是要因地制宜。每个地方要发挥地方特色,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体系。而就全局而言,要对粮食生产实现明确合理的地方分工,主产区保障粮食产量,沿海发达地区可生产名优产品,生态脆弱的西南地区则注意环境保护。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必经之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途径在于调整优化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可以配合国家全局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的工业化和对农民劳动力的解放可以支持工业发展,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视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发展现代农业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相关文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入会申请书

小学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维稳形势分析研判报告

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表态发言

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心得

新冠疫情研究现状

对照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联系实际进行党性分析。

教师对照党中央的号召和要求方面存在问题党性分析

疫情防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怎么写

本文来源:https://www.myplaymate.cn/dangtuanzhijia/61362.html

平台注册入口